首页 基金 > 正文

广东非遗活起来 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打造网红村

在广东乡村振兴中,非遗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乡村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民俗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内涵。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公布项目共计115项,至此,广东省级非遗增至816项。客家童谣、张九龄传说、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广府饮茶习俗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性、广泛群众参与性、弘扬当代价值的项目被列入名录。客家菜烹饪技艺、潮州菜烹饪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等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粤菜非遗项目纷纷上榜。烧腊制作技艺、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汶水塘捕鱼节等一批新晋省级非遗项目,为乡村振兴带来积极影响。

广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达165项,位列全国第四。2021年新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如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民间社火(高要春社)、庙会(茶园游会)等,均与乡村息息相关。

进入“十四五”时期,广东出新招、育新人、探新路,持续发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无论是非遗保护部门,还是基层政府,都已真正认识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今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在具体举措上,提出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培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有助于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带领作用,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多元经营思维,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对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认定,并建立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考核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广东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近年来,广东还推出“粤菜师傅”工程,大力开展乡村技能人才培训;在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狮舞、咏春拳、粤绣等非遗项目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游客,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步,广东将积极打造与非遗有关的网红打卡点,推动美丽乡村加快释放出“美丽经济”。

非遗大省擦亮岭南传统文化名片

杜佐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旅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创会会长)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一直为非遗传承保护营造良好环境。据了解,2021年,广东共投入中央资金3577万元和省资金3374万元支持全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优化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建设及管理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健全非遗保护传承制度,出台了系列制度规范,推进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广东各地纷纷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创新大型展示活动,效果很好。据统计,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成立以来参与指导、主办或承办、协办的省、市、县以上较大规模活动就超过100场。通过精心组织、认真策划并积极参与,广东的非遗项目逐步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开展文化交流,提升了影响力。

如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已连续两年举办的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品牌系列活动——节庆“叹”非遗。不仅让大家近距离领略了非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也使大家对岭南传统审美的独特内涵有了更深体会,丰富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离不开深厚的自然、文化资源条件;保护根植于乡村的非遗,又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广东非遗近年来“活”起来的关键。将非遗融入乡村旅游,也是近年来广东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有“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之称的肇庆四会市扶利村,经升级改造后,依托古法造纸展览馆、古法造纸工场,旅行社开发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线路,游客们可以沉浸式地在扶利村体验古法造纸魅力。不仅如此,大学老师亲自拜师学艺加入到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在非遗传承上勇于创新,更是让古法造纸走进了高校课堂;通过专业机构专门研发的四会古法造纸DIY包,让古法造纸走进千万家门。扶利村走出的“活态传承”之路,值得探讨学习。

在广东非遗保护传承中,尤其是乡村非遗项目,只要因地制宜、下足工夫,找准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以恰当的方式手段加以推动,是可以收到较好成效的。

当然,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要统筹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的关系,主动服务并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秉承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关注如何创新设计理念、如何创新科技支撑、如何融入市场模式、如何融入时代走进生活、如何活化传承的问题。也由此积极推进兴学术之风、推非遗产品衍生发展、建非遗创新传承基地的常态性工作。如结合实际开展各类研学、游学活动,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搭建开放性工作平台,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多方合作、跨界融合,助力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广东非遗 中国民间 古法造纸第一村 打造网红村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