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业绩翻身

2019年A股结构性上涨,令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终于打了一个业绩翻身仗。

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私募证券产品统计观察数据显示,去年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整体投资回报达到26.19%,一举收复2018年整体亏损16.77%的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的业绩也出现明显分化,大规模的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反而跑赢同行。具体而言,去年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的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平均收益达到36.80%。相比而言,资产规模在0-10亿元、10亿-20亿、20亿-50亿元的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去年业绩回报为35.37%、31.68%与30.13%。

大规模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业绩出众,也令一批百亿规模私募机构加快新产品销售步伐,以实现“强者恒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过去一个月以来,景林资产、淡水泉、凯丰投资、重阳投资等多家百亿私募机构都发行了新产品,其中,景林资产一口气发行5只新产品。

“相比其他同行趁热打铁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我们现在反而担心部分高净值客户可能会选择落袋为安。”一家百亿规模私募机构渠道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近日多位高净值客户已提出份额赎回申请,因为他们担心今年私募基金未必能延续去年的高业绩回报。

面对这份“烦恼”,目前他所在的私募机构正双管齐下,一面加大量化投资产品研发力度,通过将股票多头型私募产品改造成能分享牛市红利的类固定收益产品,以此尽可能留住高净值客户,另一方面与私人银行加强合作获取新的高净值客群。目前比较庆幸的是,随着资管新规面世要求银行加快产品净值化步伐,越来越多私人银行对绩优大型私募基金的合作兴趣趋于回升。

“不过,能否让高净值人群不离场,还得看业绩表现能否更上一层楼。”他感慨说。去年他们旗舰产品获得的约45%回报,如今反而变成一种“压力”与“负担”。

百亿私募机构业绩分化探因

尽管交出一份靓丽的整体业绩,但百亿私募机构的业绩分化依然明显。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去年国内31家百亿级私募旗下股票多头型旗舰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30%,整体跑赢上证综指22.3%涨幅。但在31只旗舰产品里,仅有20只产品收益率跑赢上证综指,即其余11只旗舰产品去年投资回报低于22%,其中包括乐瑞资产、上海保银投资、映雪资本、佑瑞持投资、泛海投资等百亿私募旗舰产品。

多位私募人士普遍认为,业绩之所以出现分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底百亿私募的投资策略出现明显偏差。去年12月6日,百亿私募的平均持股仓位为71.88%,但到去年底,其平均持股仓位增加至74.86%,这背后,是部分百亿私募在去年12月大幅加仓,赶上了去年末A股上涨行情。

“不过,也有不少百亿私募机构恰恰在去年12月在完成盈利目标后选择了落袋为安。”其中一位私募基金股票交易员透露,这导致这些私募机构业绩涨幅受限,与年底加仓者拉开了收益差距。而景林资产、盈峰资本、淡水泉等百亿私募之所以业绩靠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趁着中美贸易局势改善令宏观经济基本面好转,抱团买入科技、消费、医疗生物、5G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等板块龙头企业股票,在年底又赚了一笔。

在他看来,去年百亿规模私募的规模效应之所以能换来相对更高的投资回报,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全年保持较高仓位,另一方面也受惠于他们拥有更充裕的资金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分散风险同时获得一定超额回报。

265家私募机构跻身百亿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业绩“翻身”,去年多家私募机构成功跻身“百亿规模俱乐部”。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共有265家私募机构跻身百亿俱乐部(其中也包括不少股权投资基金)。在新增的二级市场私募机构里,既有凭借上半年量化策略靓丽业绩,迅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明汯、九坤、九章等量化投资机构,也有靠主动加仓买涨实现高回报与强大吸金能力的盘京、盈峰、少数派、宽远等股票多头型私募机构。

面对业绩翻身,多位百亿私募基金人士反而高兴不起来。原因是他们发现部分高净值客户的“落袋为安”情绪,同样随着私募业绩回升“水涨船高”。

“原以为业绩好,高净值客户会加大投资;但这些天我们却收到他们的赎回申请。”上述百亿规模私募机构渠道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究其原因,这些高净值客户担心今年股市回调令私募基金业绩下滑,与其眼看去年赚的钱白白流失,不如赎回份额拿回实实在在的投资利润。

在他看来,这也构成中国LP市场一大奇特现象——在欧美成熟国家,高净值出资人通常在基金亏损时要求份额赎回,或降低管理费(以及超额利润分红比例),但在基金投资获利期间更倾向长期持有,因为业绩好转证明私募机构投资策略正走在正确的轨迹;但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基金亏损时,LP更愿持有等待基金收复失地,一旦投资获利就迅速获利退出。

“因此我们只能抛售部分盈利幅度较高的股票用于资金赎回,但这影响到整个长期投资策略的实施。”这位私募基金渠道部负责人向记者指出。为了对冲LP落袋为安所造成的资产管理规模缩水,目前他们一面与私人银行加强沟通,寻找新的高净值客群,一面开始与多家上市公司进行联络,说服他们将闲置资金投向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

多位大型私募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部分高净值人群“落袋为安”心理作祟,也与百亿私募机构业绩分化存在密切关系——多数高净值人群依然倾向“业绩高低论成败”,一旦百亿私募业绩不如同行,他们就会选择“改换门庭”。

“坦白说,高净值客户的这种调仓操作有失偏颇。”这些大型私募人士坦言,因为不少私募机构的投资策略需要较长时间实施才能兑现理想预期回报,不能用一两年业绩高低作为评判依据。但事实上,国内多数高净值人群未必会用长期眼光看待私募机构投资策略,每逢年底就会比较各家业绩高低并“改换门庭”。

“目前,我们已感受到这种业绩压力。”上述私募基金渠道部负责人透露,近日多位投资额逾千万的高净值人群在LP大会上表示,希望今年旗舰产品年化回报能突破60%,较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或许他们是在调侃,但投资团队听了这番话倍感压力,这更像是新的业绩考核指标,万一业绩不达标导致他们赎回份额,渠道部门又会将用户流失与资产管理规模缩水的责任归咎于投资团队。”他指出。

此外,上市公司再度成为私募基金吸金的新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去年上市公司合计认购逾14亿元证券类私募产品。

标签: 私募基金

精彩推送